“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深化土地改革的決定,讓土地改革再次成為熱點。“任何改革,都要抓住龍頭,牽住牛鼻子,不然路子走不寬、走不遠。”寧國市委書記錢沙泉深有體會地說。土地改革,正是農村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龍頭”和“牛鼻子”。作為全省唯一的統籌城鄉土地使用制度綜合改革試點,早在兩年前,寧國就掀起新一輪土改熱潮,如今“土地變股權,農戶變股東,有地不種地,收益靠分紅”,已成為寧國情趣用品農村的新鮮事。
  土地房屋二胎變股權,收益靠分紅
  “家裡4畝多田地,不但不需要耕種,每年還能融資收到每畝600斤水稻的租金。 ”對於土地入股,寧國市南山街道萬福村村民程澤山很是滿意。老程在外打工,父親已71歲,過去家裡田地沒人種、沒人管,只能荒蕪著。現在參加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流轉出去後,既不用擔心沒人耕種,每年還有固定紅利。 “這種土地利用方式,大伙都覺得挺好”。
  省國土資源廳有關人士介紹,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是農村最基本的經濟制度,對於農村發展具有牽動作用。依據《土地管理法》有關規定,集體土地為村民小組集體所有,村民小組絕大部分土地因經營承包、開發利用,其使用或承包經營權分散在農戶。現實中,土地權利的“碎片化”,為按照規劃集汽車借款中開發利用和經營帶來了很多困難。
  2011年,寧國市被省國土資源廳批准為全省唯一的統籌城鄉土地使用制度系統家具綜合改革試點縣。當年,寧國市政府就明確:按照自願原則,農戶可以以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林地和宅基地使用權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實現土地依法有序流轉。按照合作社章程,合作社對入股的土地進行經營管理。寧國市常務副市長劉發明透露,試點當年成立的寧國市畈村營盤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寧國市大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入股土地分別達到281公頃和165公頃,很多荒蕪的土地被利用起來。
  “允許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實行有償使用和流轉。 ”劉發明笑言,寧國市兩年前出台的這一條規定,非常符合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目前,全市已成立30餘家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變股權後,農民不愁收益,也盤活了農村經濟。從事生態農業休閑旅游開發的太陽禽業公司,便是這一土改新舉措的受益者。兩年前,畈村營盤土地股份合作社將其經營管理的集體土地,以租賃土地、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土地使用權入股等方式提供給該公司。如今,項目已紅紅火火“乾”起來,農民安置新區也已先行建設。
  產權可交易,農民得實惠
  土地產權可上市交易,是寧國市城鄉土地使用綜合改革的另一亮點。 “土地產權交易的核心,就是必須確保農民利益不受損害,並且讓農民長期受益。 ”寧國市國土資源局局長譚浩說,為使集體土地進入市場,充分實現其價值,寧國市去年成立全省首個城鄉土地交易中心,吸引外來資本投資開發,充分盤活農村土地,並促進土地效益最大化,讓農民從土地中多得實惠。
  “就質論量、就市定價”,土地租金“隨行就市”,保證了農民收入的穩定。“例如,按照稻穀成熟時的市場價格,乘以事先約定的數量,折算成一定的金額,作為股金分配給農民。相關數量和價格,還根據不同地區的地理位置、土地的肥沃程度、產出高低來確定。 ”譚浩表示,如此一來,即使農作物價格上漲,農民的生活保障也不會受到影響。
  為避免土地投資出現偏差,寧國市嚴格“挑商選資”,不再“撿到籃里就是菜”。對於土地受讓方,城鄉土地交易中心實行風險評估,把環境保護和經營方式、經驗、實力等作為準入因素通盤考慮,以確保出讓受益。目前,土地受讓方均為市內外有意在當地投資現代農業、現代旅游業的企業,多數為在農業方面有種植經驗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土地產權交易,更是實現了農民與企業“雙贏”。今年1月,寧國市萬福土地股份合作社通過城鄉土地交易中心,成功與天浩農林有限公司達成184畝土地流轉協議,這是我省首宗農村集體土地在城鄉土地交易市場公開流轉。“過去,公司所有土地租賃,都是一家一戶跟農民談,費時費力。 ”天浩公司總經理湯浩兵坦言,現在通過城鄉土地交易中心,免除了企業與農戶之間繁雜的商洽過程,大大節約了時間。同時,在交易過程中,政府也為農民爭取到更多利益。目前,借助城鄉土地交易中心平臺,寧國市已成功引入社會資本流轉集體土地548畝。
  移來耕作層,荒地變良田
  將優良的耕作層剝離、搬遷,讓荒地搖身變為高質量農田,這在寧國早已不新鮮。 “耕作層是祖輩長期耕作以來進化形成的肥沃土壤,含有大量豐富的有機物,一旦破壞或失去,就難以再生。 ”寧國市長王普認為,將合法建設用地的耕作層剝離、搬遷,是寧國保護耕地的一大探索,而守住耕地“紅線”,就是為子孫後代保住“飯碗”。
  寧國市長虹村一塊108畝的新增復墾地,1年前還是廢棄的荒坡地,將其他地方優質耕作層“搬”到這裡後,通過測土配方、有機改良,如今已是令人驚羡的良田。寧國市副市長王輝透露,去年寧國市經開區征收4宗集體土地,在土地平整前,委托專門的造地公司,投入100餘萬元將其中100餘畝耕地上的耕作層土壤剝離,獲得3萬方耕作土,這正是108畝新增良田的來歷。
  針對山多地少、耕地後備資源不足、土地整理復墾耕作層土壤匱乏的實際,寧國市今年進一步加大被徵用耕地的“搬家”力度,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已在寧國市經開區建成耕作層土壤收儲交易市場,將耕作層土壤剝離與建設供地相銜接,並利用生物技術防止水土流失、土壤污染,實施測土配方,提高土壤肥力,讓建設占用耕地異地再現、永不消失。
  近日,寧國市更是建立耕作層土壤剝離再利用專項資金,對利用耕作層土壤實施土地開發復墾整理項目,按照驗收確認的新增耕地面積,在原有的基礎上,每畝最高再補助2萬元。目前,該市已剝離建設耕地耕作層1200餘畝,通過搬遷再造方式,復墾新增耕地800餘畝,通過驗收面積500餘畝,寧國人從耕作層保護中嘗到了切切實實的甜頭。(記者桂運安、通訊員洪曙光)  (原標題:土地使用綜合改革如何點“地”成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x09axgnq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